起重操作期間的天氣風險與應變建議|塔吊作業安全不可忽視的氣候因素

在高空作業與大型吊運操作中,天氣因素往往是最不可控但又極具風險的變數。塔式起重機的結構高聳、操作精細,對風力、雨水、雷電、低能見度等氣候條件極為敏感。根據《安全使用塔式起重機工作守則》第7章及香港天文台與勞工處的聯合指引,擁有人及現場主管必須制定清晰的氣候應變機制,並在惡劣天氣前、中、後採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以保障人員、設備及施工範圍內的公共安全。
本文將針對起重操作期間的天氣風險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具體的應變建議與管理制度安排。
風力是影響塔式起重機最直接的氣象因素。當風速達到每小時40公里或以上(即相當於Beaufort 6級強風),吊臂、吊鉤、吊物均有機會出現劇烈晃動,失控風險大幅提升。根據守則規定,當風速達警戒水平時,必須立即停止所有吊運作業,並將吊鉤升至最高點固定、吊臂停於順風方向,並切斷電源。部分現代塔吊已配備風速監測裝置與自動報警系統,但操作人員亦應於現場設置機械風速計,並每日記錄風速變化作為風險評估依據。
除風速外,暴雨亦會對吊運作業造成嚴重威脅。雨水可能導致鋼索與吊具濕滑、地面積水使機座不穩、視線模糊降低操作精確度。吊物若為包裝物料,更有可能因雨水滲透而導致重量變化或吊點鬆脫。在八號或以上風球、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應全面中止起重操作,並提前撤離非必要人員至安全區域,確保吊機關閉與固定程序已完成。此外,建議在每次吊運前視乎天氣預報結果調整工作排程,避免高風與豪雨時段進行高空作業。
雷暴天氣亦構成潛在致命危機。塔式起重機為高金屬結構,易成為雷電的導引點。根據《職業安全與健康條例》第10條,雇主有責任為員工提供一個不受雷擊風險影響的安全工作環境。故在雷暴警告生效時,所有塔吊應立即停止操作,操作員撤離駕駛室,並確保電力系統與控制系統完全斷電。為進一步防雷保護,應由註冊電業承辦商定期檢查塔吊接地系統與避雷針效能,並按《電力條例》制定保養紀錄。
低能見度情況如濃霧、煙塵或傍晚光線不足,則會對吊運視野、手號辨識與吊物軌跡觀察造成阻礙。為避免誤操作或吊物撞擊建築物或其他結構,建議於能見度低於100米時中止所有需視線引導之吊運作業。若作業無可避免,應加設射燈、燈帶與反光標示,並配備備用通訊設備如對講機或臨時攝影監察系統加強吊運監控。訊號員與操作員應加倍確認指令無誤,並每完成一項吊運即做一次總檢查以保風險可控。
為有效應對天氣風險,施工單位應事前制定一套完整的氣候應變制度,包括設置天氣監察人員、訂立警戒指標、每日開工前的氣象評估流程、吊運中斷與恢復的操作程序、及風暴期間的塔吊固定與封鎖措施。施工地盤應張貼醒目的天氣應變程序圖示,所有操作人員須完成與天氣有關的專項培訓。應變計劃亦須納入風險評估報告及安全施工方法說明(SSP)中,以便監督機構審核。
當風球預告或警告訊號發出前,擁有人應召開應急會議,由項目工程師、安全主任與操作主管討論是否提前停工,並安排塔吊緊急固定或反臂拆卸作業。吊物應儘快移除吊鉤與吊臂範圍內,重物不得懸吊過夜。操作室門窗應關閉,控制面板加裝防水罩,並切斷總電源。若塔吊設於高層樓面,更應確保升降支架、錨固構件與導軌裝置已按設計鎖定或拆除,以防風壓導致設備傾斜或翻覆。
天氣風險管理不應只停留於停工決策與撤離程序,更需透過預警系統與即時資訊支援決策效率。建議引入電子化天氣監測平台,自動連結天文台最新風速、風向、雷暴、降雨紀錄與預報資訊,並設置警示燈與聲響系統提醒操作人員。某些工地已利用IoT氣象站與風感應器結合,當風速或雨量達警戒值時自動停機、發報、記錄操作情況,提升工地數碼化與即時應變能力。
總結而言,塔式起重機操作過程中,天氣風險為首要考慮之安全因數。唯有事前風險識別、操作中持續監測、與突發情況的即時應變結合,方能有效預防因氣候導致的吊運事故。施工單位應將天氣風險管理制度化、系統化並科技化,結合法規、實務與科技手段,確保每一次吊運作業都在可控、安全與高效的條件下進行。天氣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提早準備,保護每一位在高空中作業的工程人員與周邊社區的安全。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