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操作的安全計劃與風險評估實務|塔式起重機與吊運工作的核心步驟

在建築工程中,起重操作屬於高風險工序,稍有疏忽便可能引致財物損失、工人傷亡甚至致命事故。根據《安全使用塔式起重機工作守則》及《起重機械及起重裝置規例》,每一次吊運作業皆需制定清晰的安全計劃及進行詳細的風險評估。這不僅是符合法例的規定,更是確保施工現場安全的關鍵管理行為。
所謂安全計劃,指的是一套涵蓋操作前準備、吊運過程管理、機械裝置選擇、訊號安排與應變措施的整體計劃書,旨在防範各類起重風險。而風險評估則是透過系統化方法分析作業中可能發生的意外類型及其後果,並據此提出風險控制措施,將風險降至合理可接受範圍。這兩項實務工作需由合資格人士負責擬定與實施,並以書面形式紀錄與傳達。
起重操作的風險評估應包括四大基本步驟:一、辨識危害;二、分析風險;三、制定控制措施;四、定期檢討更新。首先,危害辨識需要考慮吊物的重量、形狀與材質、吊點設置、吊臂角度與行程、吊運路線是否跨越人員活動區域、附近是否有電纜或障礙物等。接著,風險分析要針對每一潛在危害估算其發生機率與後果嚴重程度,例如吊物擺動是否可能撞擊人員、機件失效是否可能導致傾倒、訊號混亂是否會導致誤吊誤放等。
在完成風險分析後,須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常見措施包括使用吊物穩定裝置、限制吊運時段、設置警戒範圍與圍欄、安排地面指揮員與操作員使用專用無線電頻道、檢查吊索是否有損耗、根據天氣條件(如風速)設限作業。這些措施必須在作業開始前清楚指示給所有工作人員,並應張貼於工地適當位置以供隨時查閱。
此外,擁有人與總承建商亦須就每一類型的起重操作(如安裝塔式起重機、日常吊運、夜間搬運或惡劣天氣作業)制定獨立的「安全施工方法說明書」(Safe Work Method Statement,簡稱SWMS)。根據守則規定,這份說明書應詳細列出各項工序、安全步驟、使用設備、風險控制措施、緊急應變方法、參與人員及其責任。此說明書除作為前線員工的操作指引外,亦會於政府巡查、承建商內部審核與意外調查中作為重要依據。
根據《守則》第4.2條,風險評估須涵蓋多個層面,包括吊運方法、吊物特徵、起重設備類型與負載限制、機器與人員之間的最小安全距離、地面承載能力、臨近危險源(如深坑、邊坡、高壓電纜)、作業區域內的人員動線、吊臂與結構物的交錯區、以及是否有需要使用特殊吊具或配件等。每一項因素皆可能因施工環境改變而發生風險轉移,因此定期檢討與實地視察至為關鍵。
起重操作中常見的潛在風險包括但不限於吊物墜落、吊索斷裂、起重機傾覆、未預期之吊物擺動、吊臂過旋撞擊障礙物、設備控制故障、訊號誤判、惡劣天氣期間繼續操作、以及未經授權之操作行為。這些風險必須於事前明確列出,並評估其發生可能性與後果等級(例如: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以便對症下藥。
根據《起重機械及起重裝置規例》第7A條與7B條,起重設備在使用前7天內,必須完成合資格檢驗員的測試與徹底檢驗,同時提交書面報告。若起重操作環境因地基變動、設備調動、裝置升高、或結構加建等情況改變,應重新進行風險評估與更新安全施工方法說明。此外,當風速達每小時40公里以上、地面泥濘濕滑、或操作視線受阻時,應立即中止吊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建造業議會於2024年出版的《吊運安全標準及守則》建議,所有風險評估結果應附有圖解或示意圖以協助地盤工人理解。例如標示吊運路線、警戒區、吊臂擺動範圍、危險源位置與行人通道等。若使用人字吊臂起重機進行拆卸作業,應進行雙重風險評估,分別針對被拆設備與臨時吊裝裝置進行全面分析與記錄。
總結而言,起重操作的安全計劃與風險評估並非只是形式上的文件,而是預防工業意外的核心工具。透過標準化流程、清晰職責分配、實地風險檢查與工地人員教育,可有效提升整體吊運工作的安全水平。建議每位承辦商及起重設備擁有人,立即審視現有的風險評估流程,並與註冊專業工程師、安全主任及操作人員合作建立一套符合香港法規與實務經驗的起重操作管理制度。

en_USEnglish